《彼得.林奇的成功投资》读书笔记
本文于591天之前发表,文中内容可能已经过时。
前言
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林奇的书,也是林奇投资三部曲中的第二本,比起教你理财,这本在选股,投资心理,何时买入卖出,10倍股,等方面,更具实操性。
现在读了很多投资的书,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,到费雪,到林奇,以及国内的但斌,董宝珍,唐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的投资方法论,虽然都是价值投资者,但每个人的思想差距很是很大。我觉的是该实践,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的时候,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。
现在的感觉,有点想,当时看了好多,高考考上清华的学生,总结的自己的学习经验,但看完了,自己也还是考不上清华。现阶段,我在看了这么多投资的书后,学到很多东西,但自己去选股,买股时,还是不是那么自然,自己选的股票,都高高在上,没有机会入手。也许需要耐心等待。
回归主题,谈谈这本书,学到的东西。
本书分为三部分:投资准备,挑选大牛股,长期投资。
投资准备
本部分讲了林奇的投资成长历程,小时候做高尔夫球童,接触到后来的老板,著名的投资机构老板,自己大学学的就是投资,研究生学费,就是靠自己打工挣的钱,选中了一个5倍股,投资挣的钱,足够研究生的学费。毕业前就到,做球童时认识的基金老板公司实习。毕业后也到这家公司,到后来掌管麦哲伦基金,年回报20%,从未亏损。彼得·林奇生于1944年,15岁开始小试投资,赚取学费,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,取得MBA学位。
普通投资者相对专业投资者,有很多优势,不必设置止损线,如果看好公司,可以一直持有。投资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关的股票,因为拥有认知优势。如果普通投资者是用闲钱投资的,在股价大幅下跌时,不会有赎回压力,而专业投资者则必须面对投资者的赎回,必须减仓或清仓一些股票。
投资前思考。1 我有一套房子吗?(2)我未来需要用钱吗?(3)我具备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吗?必须有主见,有坚定的信念。投资的诀窍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,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。只要公司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,就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
挑选大牛股
寻找10倍股。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从你家附近开始,在那里找不到,就到大型购物中心去找,特别是到工作的地方去找。比如天天吃麦当劳,星巴克,可口可乐,小孩喝的牛奶,玩的玩具(玩具反斗城),家里用的空调(格力),什么酒好喝(茅台),大家用什么手机(小米,苹果),通讯工具游戏(腾讯、网易),网络购物(京东、拼多多、美团、阿里巴巴)。
6种类型公司股票。缓慢增长型,稳定增长型,快速增长型,周期型和隐蔽资产型,以及困境反转型。
首先看,缓慢增长型,这种公司一般预期增长速度比GDP稍微快一点,他属于过了快速增长期,如今达到事业高峰的,比如公用事业,比如银行。基本都过了快速增长期,现在业绩很稳定。而且很容易被别人猜透。这类公司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支付大量的股息,因为他们的业务已经变成摇钱树,而拿着钱他也不知道该干什么。所以就会把钱都分给股东。彼得林奇书说,他不喜欢这样的公司,因为公司失去增长,股票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,那么还不如去买债券稳妥。
其次,稳定增长型公司,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,宝洁,他是一个庞然大物,但他们的增长还可以。基本上是斜着向右上角发展的公司,比如云南白药,伊利股份,茅台都属于这类。他的盈利年均增长基本都在10-12%。彼得林奇说,在这些公司里赚钱,其实取决于你的买入时机,也就是说你给公司估值的能力,如果你低点买,长期持有年化收益率大概有10-15%,如果高点买,年化收益也就6-8%,如果你长期还坚持不下来,也是有亏损可能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郑雅山尽管建议大家买这些公司的股票,但不建议现在买,郑雅山给你出个主意,对于这种公司你应该打开它的月线图,在回调到30-60月均线的位置再去买。另外,再次强调,在这类公司上要想获得好的是有长期持有是关键。你拿他做波段还是算了。因为他反应比较慢,涨的也不是那么激烈,在2017年上半年这样的行情,并不多见。所以降低预期,你不太可能在10年以内,从这些股票上获得太多回报。彼得林奇说,他的经验是,一般如果购买了这些公司,只要上涨了50%他就会抛掉,不管后面还能不能涨,如果按照这个标准,现在A股上的这些公司基本都该抛出了。至于买入的点,通常都是那些股灾的时候,因为你知道这些公司业绩没问题,也不可能因为股灾而破产,所以大胆抄底,越是危机买入这些白马股越划算。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到原来估值水平。
第三,快速增长型公司,这是彼得林奇的最爱,规模小,成长性强。年均增长20-25%,这其中绝对有很多的10倍大牛股的机会。你可以猜10-20只,只要让你猜对1-2只,那么你的业绩就能脱颖而出。彼得林奇特别喜欢那种,在一个平庸的行业里,却有不平庸业绩的高增长公司。他举例酒店行业,年增长只有2%,而万豪却在他那个年代,年均增长20%。还有沃尔玛什么的,这些都是普通行的牛逼公司。这类公司的风险在于,你要随时追踪他的增长,一旦他的增长回归行业平庸,那么也就意味着股价会迅速回落。所以你必须弄清楚他的增长期什么时间结束,还得知道是否他现在的股价已经反映了这种增长。
第四类,周期型公司股票。这种公司包括地产,汽车,航空,轮胎,钢铁,化学,有色煤炭,猪肉养殖等等,这些企业都是周期型。经济繁荣他们都会涨,而且长得很多,越涨市盈率越低,而当经济衰退,他们会快速下跌,估值全都反过来,越跌反而市盈率越高,甚至巨亏。所以正是这种特性,让很多小白投资者误以为十分安全,明明股价已经涨了几倍,但还是市盈率非常低。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稳定增长的公司了,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一旦景气不在,这些股票跌一半都是轻的。下跌的时候什么负面消息都会出来
第五类,困境反转型的公司,这类公司已经受到严重打击,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增长,也不是周期类的业务,就是纯粹的不行了。业务衰退的很厉害。比如2013年的茅台,当时大家都说白酒行业完蛋了,反腐让白酒消费已经跌倒了谷底,年轻人不喜欢喝白酒了,所以茅台也走下神坛。一家伟大的蓝筹公司,遭遇到了趋势性改变。但谁都没想到的是,突然他从危险中又杀了个回马枪,这类股票由于顺利度过为危机,所以报复性反弹的动力会特别大,而且涨起来往往就没完没了。比如茅台离2014年的低点,3年时间已经涨了6倍。美国的例子,2007年郑雅山就认识一个人,他当时本来都从美国来到中国生活了,但一看到花旗银行跌破了1美元,于是这哥们辞掉中国的工作,又飞回美国去抄底。估计他要拿到现在,10年涨了70倍。后来郑雅山再也没见过他,估计抄底成功,从此不用再为谁工作了。彼得林奇自己的例子,他从克莱斯勒和佩恩中央铁路上也赚了几十倍的回报,当时用的就是这招。但是这事吧,咱们看到贼吃肉也得说说贼挨打,你怎么知道这家公司是真不行了,还是假不行了。就比如当时的茅台,看起来确实有点真不行了,业绩也下来了,销售价格也跌到了800块钱一瓶以下,茅台酒的价格跌了一半还多。还有花旗,那会雷曼倒了,贝尔斯登倒了,谁规定花旗不能倒闭呢?所以这其实有赌博的成分,你赌8项规定不会一直严防死守,赌美国政府已经感受到痛了,所以会援助华尔街。彼得林奇说,有一种东西你还是比较好判别的,那就是多元恶化,由于公司啥都想干,结果没干好,导致了经营业绩差,只要他卖掉不赚钱的业务立马就能好起来。但这事吧,恐怕你没这个胆量,比如乐视现在就是多元恶化,他逐渐要把乐视控股清理掉,那么请问你敢去押宝乐视的反转吗?郑雅山觉得,我们倒不妨换个思路,那就是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,被猪队友拖累的。我们倒是可以押宝一下,比如当时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,把伊利也折腾的够呛,瘦肉精让双汇也很受伤。还有塑化剂对于茅台五粮液,这种恶性事件,其实都跟主角没什么关系,他们只是作为行业大哥要背锅而已。所以这样的情况下,其实我们可以淡定的抄底。
第六类,隐蔽资产型公司股票,说白了就是他有个好东西,没被别人发现。有时候是现金,有时候是房地产,有时候是土地储备。还有的是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。A持有B,或者干脆是B的重要股东,而B涨了很多,A当然也要跟着涨。但这块大家听听就好,你除非亲自调研,或者深处行业之中,否则专业机构都发现不了的东西,凭啥被你一个业余的股民发现出来,这东西存在,但跟你关系不大。
说完了公司的六种类型,彼得林奇要进一步解释了,因为这六类公司不可能永恒不变,他们时时刻刻相互发生着转变。比如从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,当时的德州仪器就是这样,一旦增速回到正常,就意味着持续的股价下跌,还有麦当劳,曾经是一个高增长公司,后来大家突然发现,他竟然快成了一个房地产公司,全世界拥有者巨大的门店数量。所以这属于隐蔽资产,于是开始根据这些资产的升值,对麦当劳的估值给予重新认定,结果他的股价开始暴涨。
彼得林奇提供了13条选股准则:
(1)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,甚至听起来很可笑则更好;
(2)公司业务枯燥乏味;
(3)公司业务令人厌恶;
(4)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;
(5)机构没有持股,分析师不追踪;
(6)公司被谣言包围:据传与有毒垃圾货黑手党有关;
(7)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;
(8)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中;
(9)公司有一个利基;
(10)人们要不断购买公司的产品;
(11)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;
(12)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;
(13)公司在回购股票。
下单之前沉思两分钟。可以自己用两分钟介绍一下买入的股票,为什么买。可以是对同事,对家人,也可以自己对自己。